春节作为中华文明古老节日的载体,有着特殊的意义,不管过去一年中几多快乐和几多烦恼,以及对乡愁人文根的情怀,不管离家多远,都要向家的地方奔赴。山西院积极参加集团“用文字记录生活 让美好润泽心灵”主题征文活动,本期为大家带来山西院党群工作部姚丽楠的《文化传承:“年味”——永垂不朽的精神符号》。
关于作者:
姚丽楠,山西院党群工作部纪检专员,工作中的她严谨负责,注重细节;生活中的她积极乐观,乐于助人,是同事眼中可靠的伙伴,也是孩子眼中的超人妈妈。她笃信,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”。
“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”。春节来临,一家家璀璨绚烂的灯火、一桌桌热气腾腾的饭菜、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,弥漫着浓浓的新春“味道”。
“春节”,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、最喜庆的传统节日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、重要体现,它不仅象征着团圆与欢乐,也代表着更替与新生,更凝聚着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。从遥远的腊祭到今天的春节,从桃符到春联,从压胜钱到压岁钱,以及腊八、小年、除夕等年俗,这些镌刻在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,不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。
已过而立之年的我,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,对于“春节”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会。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贴春联、挂灯笼、放鞭炮……,在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氛围里,孩子们能够学习到中华传统美德,并领略其中蕴含的礼仪规范和价值取向,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公民。
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……”,回忆幼时,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和难忘的节日,正如梁实秋所言“平素轻易得不到的享乐与放纵,在这短短几天都能集中实现”。那时,入迷地听着长辈讲述关于灶神爷、“倒福”等来历,兴奋地跟着父亲写春联、挂灯笼,好奇地学着母亲做花馍、剪窗花,秘密地“搜索”被藏起来的糖果。等到除夕之夜,全家围坐一起,共同品尝美食,尤其让人期待的是那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。父母常常会在饺子里包入硬币,据说吃到的人会有一年的好运气。为了追寻这份“好运”,大家都会仔细地品尝每一个饺子,小心翼翼地观察其中是否藏有硬币。这份简单的习俗,便也承载着家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福。
饭后,一家人共同“守岁”,等待着午夜的钟声响起,迎接新年的到来。第二天,人们开始拜年、串门,互相道贺祝福,传递着新年的美好祝愿,孩子们则是欢呼雀跃地收获着长辈的祝福和压岁钱……。儿时过春节的热闹场景历历在目,这些习俗就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,连接着每一个家庭、每一个人,也充分彰显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勃勃生机。
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……”,孩子对于“春节”的认识最初是来源于王安石《元日》这首诗。在陪伴孩子的几个年头里,似乎也在复刻着自己当年的经历。每逢过节,便向他们讲述关于节日的由来和习俗,有关“年兽”的传说起源,一起扫房子、贴窗花、包饺子,教他们拜年、收压岁钱的礼仪……,在这些过程中,孩子们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,形成了对“年”的美好记忆。他们逐渐懂得了尊重传统文化,知晓了珍惜家人团聚的时刻,学会了传承和延续那些流传千年的价值观念。
去年底,“春节”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,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。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不变的文化信仰,也是我们向未来迈进时最为坚定的文化自信。
守望传承,向新而行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”。作为华夏儿女,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,让璀璨的文化之花盛放在时代的舞台上,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!
晋ICP备17007116号-1 版权所有:Copyright Reserved 2012-2020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山西机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605号
技术支持:北京信诺诚